Thursday, October 4, 2012

[转载]佛教五蕴细说+楞严经五十种阴魔(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)

原文地址:佛教五蕴细说+楞严经五十种阴魔(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)作者:东方佛易道 佛教五蕴细说+楞严经五十种阴魔 (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) 心经梵语汉语对照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(梵文天成体) [归命一切智者]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时照见 五蕴皆空 [度一切苦厄] 舍利子 <色即空,空即色> 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,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,亦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,[依]般若波罗蜜多[故] 依[般若波罗蜜多]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,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,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掲谛,掲谛,波罗掲谛,波罗僧掲谛,菩提娑婆诃 梵语发音 Aryavalokitesvaro bodhisattvo gambhiram prajna-paramita-caryam caramano,vyavalokati sma panca-skanda a-sattasca svabhava sunyam pasyati sma. Iha Sariputra: Rupam sunyam, shunyataiva rupam. Rupa na prthak sunyata, shunyataya na prthag rupam. yad rupam sa sunyata, yad sunyata sa rupam. evam-eva vedana-samjna-samskara-vijnanam. Iha Sariputra: sarva dharmah sunyata-laksana, anutpanna a-niruddha,a-mala a-vimala,a-nuna a-paripurna. Tasmat sariputra: sunyatayam na rupam,na vedana, na samjna,na samskara,na vijnanam. Na caksu, srotra, ghrana jihva, kaya, manasa; Na rupam, sabda, gandha, rasa, sparstavya dharma, Na caksur-dhatur yavan na manovijnanam-dhatu. Na avidya,na avidya-ksayo, yavan najara-maranam, najara-marana-ksayo. Na duhkha, samudaya, nirodha, marga. Najnanam, na prapti, na abhi-samaya. Tasman:na praptitva bodhisattvannam, prajna-paramitam asritya, vi-haratya citta avarana citta avarana na sthitva na trasto, vi-paryasa ati-kranta nistha nirvanam Tryadhva-vyavasthita sarva buddhah prajna-paramitam asritya anuttaram samyak-sambodhim abhi-sambuddha. Tasmaj jnatavyam: prajna-paramita maha-mantra, maha-vidya-mantra, anuttara-mantra, asama-samati-mantra. Sarva duhkha pra-samana satyam amithyatva. Prajna-paramitam ukto mantra, tadyatha: Gate, gate, Para gate, Para sam gate, Bodhi, svaha! 汉语发音:阿利亚哇罗吉帖梭啦,菩提萨埵哇甘比然伯拉芝泥亚巴拉密打查哩庵查拉玛诺,唯亚哇罗吉帝斯玛,般扎斯干达阿萨打斯查,梭巴哇循泥庵巴夏啼斯玛,一哈莎哩布特拉鲁伴循泥庵,循泥亚打一哇鲁伴。鲁巴呐卫打循泥亚打循泥亚打亚哪卫打洒鲁伴,雅鲁伴洒循泥亚打雅循泥亚打洒鲁伴,一哇庵一哇唯达哪,三泥亚三斯咯啦唯泥亚南。一哈沙哩布特拉洒诺哇大诺玛,循泥亚打喇迦哪,阿奴巴哪阿泥鲁达,阿玛啦阿唯玛啦阿奴哪阿巴哩不哪。

他斯抹莎哩布特啦循泥亚打亚庵哪鲁伴,哪唯达,哪三泥亚哪三斯咯啦哪唯泥亚南,哪扎素斯罗特啦怒啦哪济哇,卡呀玛哪洒哪鲁伴萨布达干,达乐洒斯巴打唯亚大诺玛,哪扎朔达笃呀瓦哪,玛诺唯泥亚南达笃,哪哪唯第亚,哪哪唯第亚家哟,呀瓦哪洽啦玛啦南哪洽啦玛啦南家哟,那嘟卡洒目达亚泥罗达玛嘎,哪泥亚南,哪怕啦啼,哪比洒玛亚,他斯抹哪伯啦啼笃佳菩提萨笃哇南,伯啦之泥啊巴啦密淡阿斯哩第亚唯哈啦第亚,积打阿哇啦哪积打阿哇啦哪,哪期第笃玛,哪特啦斯都,唯吧哩亚洒阿第咯然打,泥斯打泥哇南,啼哩亚笃哇唯亚哇斯第打,洒诺哇菩达伯拉芝泥亚吧啦密淡,斯哩地亚阿奴打啦三雅三菩顶阿比三菩达,他斯抹泥亚打唯庵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,玛哈曼特啦,玛哈唯第亚曼特啦,阿奴打啦曼特啦,阿洒玛洒玛啼曼特啦,洒哇嘟卡伯啦莎玛都萨依庵阿弥啼亚笃哇,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姆卡曼热啦打第亚他嘎帖嘎帖,吧啦嘎帖,吧啦三嘎帖菩提梭哈。佛教五蕴细说 我们念佛经时,经常听到五蕴,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上说:‘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‘五蕴’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……’所谓‘蕴’译自(Skanbha),旧译阴或众。

意义是积聚,五蕴既是五种聚合。所谓:         (一)、色蕴:即物质的积聚。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。内色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--五根: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(身躯);外色就是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--五境:所知的外境,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。

(二)、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。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,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。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,它有苦、乐、舍(不苦不乐)三种感受;心受由意根所引起,有忧、喜。

固受有苦、乐、舍、忧、喜五种性质。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关照里是这么说滴: 受蕴是一种好的和不好的感觉,基本上就是这二种感觉,但是这二种感觉是心理上的「感觉」而不是生理上的「感知」,例如我们认为他很丑,「很
丑」是一种解释,是一种思想。但是生理的感知是一种舒服或不舒服的感知,它不是一种思想,而是有实质的东西在进出,例如身体有疼痛就是不舒服,肌肉放松了、环境的声音安静下来了就是舒服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     (三)、想蕴: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。既是看、听、接触东西时,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,然后为它安立名称,生起认识的心理。

(四)、行蕴:‘行’是造作之义,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,所造作的行为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种心理,称为心所生法,又称为心所。============== 行蕴=心所 ==============   (五)、识蕴: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、小乘的区别,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:识蕴分为八识,它又可分为三种类:一者为心,它集起诸法,并能生起种种的法,此既是指第八识--阿赖耶识。

二者为意,它恒思量我--末那识。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,它一直执著有一个‘我’,称为意。三者为识,既是了别外境;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,称为识。

有时候,心、意、识总称为心,也称为识蕴;识能够知道外境,所以是能知的心,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,以它为主,故称为心王,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。五蕴包含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种类的法,各个合为一集,都是因缘和合的,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,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。

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。‘五众’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;‘五阴’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。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;智慧比较差的众生,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、十八界。

二、众生的意义:        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,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,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。(一)、无情生命:有生理现象,没有精神活动,也没有我执,称为无情生命。好像植物、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,都是无情生命。

(二)、有情生命:有生理活动,也有精神活动,并且执著我、爱我、爱他所执著的我,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。佛陀说众生是由名、色组成的聚合,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--五蕴。(1)、名:我们的精神活动,不可见,但知道它的存在,唯有名字,故称之为名。此名既是我们的心,它又可分为心、意、识或八识。

========== 心、意、识 ; 八识 ==========   (2)、色:生理的活动,它有色相可见,是属于物质的。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指我们的身体身根。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,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。三、五蕴简表:         ┌色--色法------物质的活动       ├受 ┐      五蕴:-┼想 ┼--心所法 ┐       ├行 ┘      ├-精神的活动       └识-----心王 ┘          四、详谈五蕴:          (一)、色蕴:        色蕴的意义:色是有质碍,占有一定的空间,久后会变坏。

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,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。比如:矿物是物质,它肯定是属于色蕴;但是声音,并非物质,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,故它也属于色蕴。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,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。

色是由四大种造,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。所谓四大既是:一者、地大--坚硬性之元素;二者、水大--流动潮湿性之元素;三者、火大--热暖性之元素;四者、风大--轻浮流动性之元素。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,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:地大--物质的固态;水大--物质的液态;火大--热的能量;风大--物质的气态。故四大并非指地、水、火、风,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,只是用地、水、火、风做代表罢了。

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,比如说海水,它具有水大多,地大、火大、风大少。如果海水加热,它的火大就增加了。又比如说一块石头,它的地大多,水大、火大、风大少。

如果石头冷的话,火大少;石头热的话,火大就多。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,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,直接的了解它,并非像研究物理、化学那样,用各种仪器来研究,发现、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,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。

它著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,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,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,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,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,内色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种;外色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种,合称为五双色。内色     外色     产生的知觉      眼根-----色尘-----眼睛看到颜色      耳根-----生尘-----耳朵听到声音      鼻根-----香尘-----鼻子嗅到香味      舌根-----味尘-----舌头舔到味道      身根-----触尘-----身体接触到东西            谈到五双色,那就要讲到‘根’,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,六根不净,那六根是指什么呢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称为六根。

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,既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,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:一者、心法;二者、色法--法处所摄色。佛法中把物质(色法)分为五双色和发处所摄色,共十一种。(二)、受蕴:            ‘受’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。

内心领取纳受外境,生起一种心念,它会对顺、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,既是苦、乐、舍(不苦不乐)受,称为三受。1、苦受:领纳逆境,身心逼迫,刺激太强,身心感受到苦。2、乐受:领纳顺境,我们所喜爱的境,身心适悦。

3、舍受:领纳中庸性的境,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。(1)、受的来源: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。1、眼根所生受--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,并非看到东西,它是看到光线(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)。好像你观看电影,看到的是光线,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‘李小龙’,而你看到的是光线,看不到‘李小龙’。

同样的道理,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,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(即光线),并不是看到佛像。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,比如说光线很刺激,它直射到你的眼睛,你想都不必想,眼睛马上闭起来,当时眼睛在受苦;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,看了很舒服,那就是眼睛受乐;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,你没感觉到什么,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(舍受)中。

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,碰到所喜爱的光线,就感觉乐受;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,眼睛看了很舒服;如果很暗的颜色,眼睛看不清楚,就会很辛苦。同样的,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,眼睛感觉的刺痛,那时的眼睛在受苦。2、耳根所生受--耳朵听音调的高低,以及声量的大小。如果音调太高、声量太大的话,它受不了,苦死;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;如果没有声音,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。

3、鼻根所生受--鼻子是嗅香、臭的味道,而香、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。如果味道很浓重,我们一闻,鼻子就塞住,它抗议受不了--苦,如果闻到好味道,鼻子就很舒畅,它受乐。4、舌根所生受--舌头舔到味道,会生起苦、乐、舍三种感受。5、身根所生受--身体接触到东西,也会生起苦、乐、舍三受。

6、意根所生受--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,也就是心念。我们的心里念:do、re 、mi、fa、so,或是念: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这就是心念。

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?我们念: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会辛苦吗?不会,如果从早念到晚,那‘意’就会受不了,觉得很辛苦;我们做不到的事情,想不通的道理,绞尽脑汁,还是想不透,那‘意’就很受苦。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,它会觉得无聊,很苦,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,它就乐了。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,它发生在心、境接触的那一刹那,心、境接触一过后,它就不存在了。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,它受刺激,既是受苦;如果把灯关了,那苦就没有了。

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。忧受是担心、忧虑种种的事务;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。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,心心相续而产生,并非由六根而来。

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,你内心很快乐,这就是喜爱。苦、乐、舍三受是六根‘接触外境后’,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,所以忧、喜是烦恼,苦、乐、舍不是烦恼。色蕴有形状,可看到,它很重要,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,那受蕴呢?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,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,既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。比如你们坐在这里,屁股坐著座垫就有受了;皮肤接触空气,空气热一点,冷一点你都在受;耳朵听我讲话,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,你也在受;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,你也在那儿感受。

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、受乐,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、受乐当中,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。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,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。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,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,没有一刻停止过,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,心念在动,就有受在作用,这个感受很重要,故被列入五蕴之中,占著重要的位置。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。

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、乐、舍三种感受,它们生生灭灭不已,称为受心所。(三)、想蕴:            六根与外境接触,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,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,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,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。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,而在这名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。

我们以‘山’来做例子,眼睛看到一堆沙土,就看到‘山’的这个形色,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、过后,心确定有 ‘山’的形相存在,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,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。接著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,称它为‘山’。过后却颠倒过来,不知道‘山’的实体,是因为有这样的形状,我们把它称为‘山’罢了。

从此以后,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,就执著生起‘山’的‘想’,这就是所谓的想蕴。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,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。在举一个例子:当一个人出世后,没有看过下雨,母亲把他抱到外面,看到雨水纷纷落下,他根本不知道那是‘雨’,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回事,看了又看,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,会从天上掉下来,后来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‘雨水’,结果以后他就执著,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‘雨水’,这就是想的作用。想蕴跟受一样,也是从六根而来。

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,既是颜色的相貌,称为色相;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;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;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;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,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。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。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,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时,我们的意识--心,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,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,这般如此,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,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,就是想蕴的作用。

甚至不出声,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,耳朵听到声音,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。比如你听到虫叫声、车声,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。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,你可能会被吓死,因为从未听过,太可怕了。

不过,多听几回后,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--声相,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,就给它一个名称,称为车声,这就是所谓的想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所看、所听到的事事物物,过后心中区别它们,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?所以‘想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,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,称为想蕴。(四)、行蕴:            行蕴是很复杂的,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: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,称为心所。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,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,这些心的行为(心行)皆是有造作的,并且念念迁流变化,都称为行;这种种的‘行’聚合在一起,则称为行蕴。

比如贪、嗔、痴的心:人家骂你,起嗔心,这就是‘行’。此外,贪、嗔、痴、忿、恨、恼、害等都是‘行’。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,除了识、受和想以外,其他的心念都是行。

这些心会造业,是有造作的。甚至你起好心、善心也是行:比如我们念一部《心经》:‘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……’那也是行,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,念念在那儿变化,这个行是属于善的:如果我们被人家骂,起嗔心是属于恶的,那就是造恶。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,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、口、意去造业,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。

讲到五蕴,我们就要讲到六根、六尘、六识--十八界的关系。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,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,根--六根、尘--六尘(外境)互相接触,它们接触的同时,心作意(也称注意),如果根、尘不接触,识是不会生起来的;如果根、尘接触,同时心也作意的话,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。根、尘、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,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。

比如说: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,称为眼识。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,在这个过程当中,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。如果根、尘不接触,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。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,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。

但是根、尘接触的时候,心有时会同时、同境注意,有时候不会;比如说,我们坐在那儿看书,看到入神时,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,我们却不知道;那就是根、尘接触时,心当时不在耳根,也不在外境(声音)那儿作用,耳识就不生起来,耳边有什么声音,就没听到了。所以我们要明白,内心、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。

(五)、识蕴           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,称为识蕴。依唯识宗说:识可分为八种,称为心王。前面六种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,故称为识。

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。(1)、了别与分别的不同:            了别的意思是: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,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,称为了别;分别是在了别以后,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。比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,听到我的声音,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,知道。但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?没有,对吗?所以我每讲一句话,你都知道是广超师的声音,是男人的声音,但是你不必去想它,只是知道而已,这种知道的作用称为了别。

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,你就去想:男人的声音是低沉的,与女声不同;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,这就是分别。我们的心对外境有两层的作用,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;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。我们知觉的第一念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,与此同时,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;我们先了别,而后分别。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,它知觉现在的境;而分别确是在我们了别以后,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。

比如我把手举起来;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,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,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。(2)、六识了别的作用:           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: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。比如有一堆颜色,我没说那是什么?你看到是一堆颜色,那叫做了别。

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景物、意境等是什么时,那叫做分别。在举一个例子,你看这个白板,上面写这黑字,当你的眼睛在看时,眼识在那边作用,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;那黑白里面表达的是什么?眼识是不知道的。过后,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,把它联系起来,才发现里面的内容,这就是分别。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,但是它并非是单独的一个,我们只要看一下,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。

如果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,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;这个了别一刹那、一刹那就过去。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、一刹那的生灭。

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,一下红、一下白;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、一下子知道白,在那儿一念一念的作用。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,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?它就不知道了,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、分别。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,所以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,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?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,就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,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,我们没有去分别;在了别猫的叫声的同时,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。因为了别很快,它一刹那、一刹那飞奔而过,很难感受到。

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处在分别的时候。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,心念的觉悟不够快,不懂多少个念后才知道,那个时候就是分别;当第一个念就知道,那是了别。

意识(第六识)依意根了别法境,举个例子来说,当我们讲到六根,六尘,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?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,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。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--识。请大家坐好,闭上眼睛,随我默念:‘阿--弥--陀--佛。

……’现在你们注意:阿、弥、陀、佛的这些念--法尘;能够知道这些念(法尘)阿弥陀佛的心--意识。你们知道吗?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。同样的,眼睛看到颜色,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,就是你的心;耳朵听到声音,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,所知道的是声音。

所以这六个识是一念、一念的在作用,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,每一念、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,当我们念‘阿’的时候,那个意识知道‘阿’;当我们念‘弥’的时候,那个意识知道‘弥’;……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,我们的眼识,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,此即是识。我们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个识外,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,我们还有第七识,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。

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,称为阿赖耶识。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,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,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。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,翻译成中文称为意,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‘我’,所以它是执著「我’的一种心理作用。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,所以被称为意根。

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,所以称为眼根;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,所以称为意识。五、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:            五蕴中的色蕴,分为内色与外色,就是根与境(尘)。尘是所知道的境,根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。心与境接触的时候,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。

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,心、境接触之后,就会连续的生起受、想、行。过后苦、乐、舍三种受即生起。

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。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,此既是所谓的想。

我们安立名言后,加上烦恼,就生起善、恶之心,甚至发动身、口、意去造业,这就是五蕴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之间的关系。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。

六、五蕴的真相:           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,故它是无常的;因为它无常,每一念生起后,终归会消灭,故苦;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,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,不是独立的,不是单一的,非常非一,而且没有主人,没有人控制,它一直随著因缘生灭,故无我;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,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,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,所谓没有自性,无自性故空。

七、观察五蕴:            佛陀在《五蕴譬喻经》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,经曰:‘观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时焰,诸行如芭蕉,诸识法如幻。’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中的‘色’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,虚有其形,实无一物,保留片刻,容易破灭;‘受’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,一下子就破灭了,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,比如: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,一下子就过去了;‘想’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,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,它有时会反射,形成各种影像,它是一种幻象,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,虚幻不真实;诸‘行’如芭蕉,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,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,里面什么都没有,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。比如说:阿弥陀佛,你看‘阿’里面有东西吗?没有。

‘弥’里面有东西吗?没有。……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,你看到‘阿弥陀佛’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;诸‘识’法如幻,‘识’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,它如幻如化,就好像魔术师,它变化出一些东西,我们被它迷失了,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,同样的,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,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。

净空法师:五蕴是什么?原来五蕴是小光子 《心经》大家念得很熟,《心经》一开头,「观自在菩萨」,就是观世音菩萨,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人我是空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,以前我们的体会,总以为是这个人身,是我们一个人,现在我们懂得了,不是。五蕴是什么?五蕴是佛讲的极微之微,就是今天量子学家所说的小光子。这是物质的基础,所有物质都是它聚合而成的,像前面所说的一合相,缘聚缘散。

这么一个小光子,它里头有色受想行识。弥勒菩萨给我们说,这个东西是从念头成的。佛问弥勒菩萨,「心有所念」,我们凡夫动个念头,心有所念,佛问,这个念头里头有几念、几相、几识?佛问得细,我们问不出来。这里头有几个念头?有几个相?有几个识?相就是色相,识就是受想行识。

我们就知道了,原来五蕴是小光子。弥勒菩萨回答的是「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

我们动一个念头,时间是一弹指,那里头多少细念?三十二亿百千个细念。三十二亿乘百千,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里头三百二十兆个细念。弥勒菩萨说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相,就是色相,物质现象;「形皆有识」,每一个形里面都有受想行识。佛讲的五蕴是讲的小光子,佛教的名词叫极微之微。

所有物质现象的基础是五蕴,最小的物质,它里头有色受想行识。所以物质跟精神永远不分开,分开就错了,分开就没有了,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变现出来的。阿赖耶识,这个相宗讲得很清楚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这个一念没有原因,这个一念没有开始,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。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开始?因为它不是真的。

如果它有开始、有终了的话,有始有终,那真有这回事情;没有开始,就是说它是假的,完全是假的,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真相,所以佛把它比成梦幻泡影。作梦有没有开始?谁作梦的时候能把那个开始找到?几分几秒、几秒之几秒,能不能把它找出来?找不到。你会不会去找?不会去找。为什么?假的,要是真的你就去找了,那是假的,找它干什么!一念不觉是假的,所以叫无始无明。

这个可不能解释错了,那个无始不是说太久太久,找不到开始说个无始,那你这样想就全想错了。你应该懂得弥勒菩萨所说的,这个念头太短暂,如果我们今天用秒来算,一秒钟弹指五次的话,那一秒钟里头有多少个念头?有一千六百兆。一秒钟一千六百兆分之一,你把它找出来,你能找得出来吗?找不出来。

所以佛讲无始这个名词用得太好,无始就根本它是虚妄的。一念不觉,这就是个动相,这是阿赖耶的业相,业就是它振动,这一念就动了;心是清净的,永远不动。这个不觉就产生波动的现象,这个现象科学称之为能量。这个能量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自性里面的境界相跟转相也是本有的。

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智慧德能,现在讲能量、信息、物质(这是讲相好)。大乘经里头讲得清楚,比科学家讲得更清楚。所以物质现象是从转相变现出来。我们讲阿赖耶的四分,学过相宗的就更容易懂,一念不觉是阿赖耶的证自证分,那个一念不觉;阿赖耶的自证分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;阿赖耶的见分就是精神现象,末那识,「我」出来了。

我见,我见是第六意识的主体,就是我出现了,执著有个我,我出现了。跟著我出现之后就有三个东西,我爱、我痴、我慢。

这就是贪瞋痴,我爱是贪,我痴,我慢是瞋恚,贪瞋痴这三个烦恼跟著我同时出来,这个东西叫根本烦恼、俱生烦恼,跟我是同时生起来的,只要有我就有贪瞋痴,贪瞋痴放下了,我没有了。如果我没有了,贪瞋痴就没有了,它是跟著来的。因为有我才有境界相出现,就是阿赖耶的相分,阿赖耶的相分是物质现象。物质现象从哪里来?从见分变现出相分。

阿赖耶的业相是能量,见分是精神现象,相分是物质现象,就在那一念当中完成的。这一念要记住,一秒钟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,就在那个里头形成的,这统统完成了,阿赖耶三细相出现了。这种现象你不能说它有,你说它有,它已经没有了;你不能说它无,你说它无,它又相续相出现了。

但是念念不一样,每一个念,就像我们电影那个底片一样,一个画面,这个画面一闪就过去了,接著第二张出现了。第二不是第一念,念念都不一样,没有相同的。所以这种相叫相似相续,它不是完全相同的,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说相续相,它不是的,念念不相同。净土大经解演义  (第四四四集)  2011/6/8     净空法师开示:能量、信息、物质,在佛法里面它叫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   下面为我们说明,「水者,无情之器物也」,这是一般众生所说的。

「何以能有如是无量妙用,应机随宜,欲闻则闻;又具如是不可思议殊胜功德,能令闻者永不退转?」这桩事情,如果不是佛为我们讲经说法,我们真的不知道。科学再进步,发现这些事实真相,他不能见性,对这些现象还有很多疑问,这个疑问永远不能解答,唯有见性的人能解答。

所以见性是科学的究竟圆满,不见性科学就不能到究竟圆满。现在的境界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,科学家已经见到阿赖耶,这在过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,科学怎么会有这种能力,阿赖耶的三细相。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,宇宙之间一无所有,只有三样东西,这三样东西是什么?能生、能现、能变,变出一切法,佛经里面讲的,变出世界、十法界依正庄严。

他们虽然还不知道虚空法界到底有多大,没有佛经上说得那么详细,概略的了解了。这三种东西,科学的名词叫能量、信息、物质;在佛法里面,这三样东西,它叫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。业相就是能量,它能造作,信息就是转相,我们一般叫它做精神现象,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。

物质跟精神从哪里来的?从能量变现出来的,能量不生不灭。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都是剎那生灭,能量不生不灭,他讲这三样东西。能量从哪里来的,他就不知道了,他说无中生有。难得!这句话不容易讲。

在佛法里面讲,阿赖耶的三细相是从自性生的,自性本自具足,这个科学家就不知道了。自性本自具足,没有缘它不现相,有缘就现相。而阿赖耶的业相是缘,这个缘没有因,很奇怪,你要去找它的因,你就有分别,你就有执着,这一有分别执着,信息就出来了,信息就从它生了,有信息就变成物质现象。

所以,物质究竟是什么东西?物质跟精神全是念头,这个念头在佛法上叫业相,科学称它作能量。能跟物可以互相转变,科学家现在清楚了,能量可以变现成物质,怎么个变法现在不知道,物质把它还原成为能量,这个知道了。

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明的,把物质解放,回归到能量。如果真的发明了,能把能量变成物质,那我们的资源就不会缺乏。为什么?能量在太空当中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,你能把能量变成物质,你就得大自在。这是我们科学知道,有此可能,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。

极乐世界做到了,我想吃饭,能够把能量变成我想吃的东西,变在面前,真的就现前,我不要了,不要再把这个物质回归给能量,它就没有了,它不产生副作用,副作用是爆炸。西方世界的科学多厉害,没有副作用,物质回归到能量没有爆炸现象。

用什么方法?还是念力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心的念力太大太大了,他们都会运用念力,我们不会用,我们是打妄想。五阴十魔简说 解释世界动乱的根本原因 昔日佛陀世尊于将入涅盘前,就曾预言了我佛教末法中,在法宝经藏方面,其中以大佛顶首楞严经最先消失于这地球上,再之则是说般舟三昧经(是以持阿弥陀佛圣号,日行不坐的一种修法)。楞严经是我佛教禅宗之镇山法宝,其经文中之每一字、每一句,皆包含了佛陀般若佛智之明锐,能破一切魔论、魔扰、魔障、魔业等,如同照妖镜一般,使魔之形相、邪论一览无遗,无所遁形,所以是学佛人不可不知的一部经。

人之生命结构,是由五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组合而成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生命现象,笔者粗浅的略说: 1、「色」:简略说之,指父母精血所生之身体, 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组合而成的,佛家称之为「色」。2、「受」:简略说之,指人的七情六欲及身体受到刺激而产生各种的觉受,佛家称之为「受」。3、「想」:简略说之,指身体产生各种感受后,心里发生种种的作用而产生了念头想法,佛家称之为「想」。

4、「行」:简略说之,指其身体内部推动新陈代谢的一股力量。如人死后行阴区未断除,其毛发、指甲还会继续生长,佛家称之为「行」。5、「识」:简略说之,例如人死后,肉体(色身)败坏,其还有神识(俗称灵魂)存在,可是并没有了身躯,而受、想、       行、识都还存在于精神世界的生命现象,佛家称之为「识」。人因这五种现象的交错运行,产生的妄念妄想、我执,而生死轮回流转,故修行也是要借这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来成佛。

下面笔者引述扬东法师所整理大藏经中的五阴十魔浅译,与读者参考之: (一)色阴成魔(身能出碍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地、水、火、风的四大分散,感觉身上不生障碍。这是精明流动充溢前境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二)色阴成魔(拾出蛲蛔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会忽然看见身体内外洞彻,能把肚肠里的蛲蛔虫,手拾出来,而身仍然没有一点损坏。这是精明流动充溢形体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

(三)色阴成魔(空中闻法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听到空中的说法声音。或是听到十方空中,同说密义的法音。这是精魄递相离合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四)色阴成魔(心光见佛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十方世界,都作阎浮檀的金色,及一切种类,都化诸佛。又见报身佛,坐在天光台上。千佛围绕百亿的国土,各种莲华同时出现。

这是心魂灵悟所染,心光照明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五)色阴成魔(空成宝色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十方虚空,都成七宝的颜色,或成百宝的颜色,色色没有留碍。

这是抑按功力,空成宝色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

(六)色阴成魔(闇见如昼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在半夜的暗室中,看见种种的东西,好比白昼见物一样。这是精明澄细,暂得洞幽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七)色阴成魔(烧斫不觉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身如草木,或以火烧刀斫,感觉无稍痛苦。

这是精明虚融,排地、水、火、风的四大性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八)色阴成魔(佛国无碍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一切的大地,十方的山河,都成佛国,并具七宝光明遍照。

又见恒沙诸佛,遍满十方虚空,以及地狱天堂,见到无碍。这是精明凝久,遍见十方诸物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九)色阴成魔(遥见远语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中夜远远的市井街巷,以及亲戚眷属,并闻其语。这是精明逼越,遥见远近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(十)色阴成魔(形体迁改)因为精研妙明的时候,忽然看见善知识的形体,以及无端种种的迁改。

这是研究精极,邪心含受其魔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事。

这样十种色阴魔现的境界,都因色阴用心交战,互为胜负的原故。所以一切众生昏迷无知,如遇色阴种种的境界,说是登圣。

乃真大妄语的过成,必定堕落无间地狱的。(一)受阴成魔(悲心过分)因为功用过抑的时候,忽然心发无穷的悲哀,看见蚊虻,如同赤子,顿生怜愍而流眼泪。

这是功用自责自咎,抑摧过越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二)受阴成魔(勇功陵率)因为功用感激过分的时候,忽然心生无限的勇猛,志同诸佛的观念,并说:三大阿僧祇劫,一念就能过越。这是功用陵蔑,轻率过越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三)受阴成魔(枯渴沈忆)因为功用智衰沈忆的时候,忽然生大枯渴,对于一切时,沈忆不散。且把此时,以为精勤的相貌。

这是修心,无慧自失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四)受阴成魔(慧力过定)因为慧力胜过定力,而无猛利的时候,忽然心疑是报身佛,以此得少为足。这是用心亡失,恒常审察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五)受阴成魔(忧心求害)因为历览中隳地的二际,自生艰险的时候,忽然心生无尽的忧虑,如同坐上铁床,饮食毒药,命不欲活。常求于人,命取解脱。

这是修行失于方便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六)受阴成魔(喜悦不止)因为见境欢喜的时候,忽然心生无限的欢悦,不能自止。

这是轻安无慧,自禁不进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

(七)受阴成魔(大我慢起)因为无端的大我慢,以及慢、过慢、慢过慢、憍慢、增上慢、卑劣慢等,同时而发的时候,忽然心轻十方诸佛,及下位声闻缘觉。这是见胜成慢,无慧自救。

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八)受阴成魔(随顺轻安)因为圆悟精理,得大随顺的时候,忽然心生无量的轻安,说己成圣,得大自在。

这是因慧,获诸轻安清净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

(九)受阴成魔(拨无因果)因为得性虚明的时候,忽然心归永灭拨去无因无果,一向入空,空心现前。这是内心生长断灭见解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(十)受阴成魔(爱极发欲)因为味其虚明,深入心骨的时候,忽然心生无限的贪爱。

这是定境安顺,误入欲心。若有执着的心,就成魔业。这样十种受阴魔现的境界,都因受阴用心交战,互为胜负的原故。

所以一切众生昏迷无知,如遇受阴种种的境界,说是登圣。乃真大妄语的过成,必定堕落无间地狱的。(一)想阴成魔(锐思贪巧)因为心爱圆明锐其精思,贪求善巧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

而人不知是魔,且说: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善巧,敷座说法。或现比丘,现帝释,现妇女,现比丘尼。或寝暗室,身有光明。

而人愚迷,惑为菩萨。又信教化,摇动心性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说种种的奇事,恐怖于人,令人家资无故的耗散。

这是怪鬼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二)想阴成魔(游荡思历)因为心爱游荡,飞其精思,贪求经历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游荡,敷座说法。

魔形不变,唯听法者,各各自见身坐宝莲华上,全体化成紫金光聚,得未曾有。而人愚迷,惑为菩萨。又心放逸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

口中好说种种的奇事,令人生起渴望。这是魃鬼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

(三)想阴成魔(绵 求合)因为心爱绵 ,澄其精思,贪求契合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契合,敷座说法。魔及听者,外形不变。唯使听者在未听前,心自开悟,念念移易,得未曾有。

而人愚迷,惑为菩萨。又绵爱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说种种的奇事,洗涤本心,易入邪悟。这是魅鬼,年老成魔。

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四)想阴成魔(物化求元)因为心爱根本穷览物化,精爽心性,贪求辨析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元本,敷座说法。魔身威力,摧伏求者,于未听法以前,使令自然心伏。

而人信受,亡失先心,身命皈依,得未曾有。而人愚迷,惑为菩萨。又破佛律,潜行贪欲。

口中好说:眼耳鼻舌,都为净土,男女二根,都是真处。这是蛊毒魇胜恶鬼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

(五)想阴成魔(悬应求感)因为心爱悬应,周流精研,贪求冥感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感应,敷座说法。

魔使听众,暂见身体,如百千岁。各各知是先师本善知识,就生法爱,黏如胶漆,得未曾有。

而人愚迷,惑为菩萨。又破佛律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说种种的奇事。这是疠鬼,年老成魔。

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六)想阴成魔(乐寂求静)因为心爱深入,克己辛勤,乐处阴寂,贪求静谧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阴寂,敷座说法。

魔使听者,各知本业,倾心钦伏。这是大力鬼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七)想阴成魔(爱研宿命)因为心爱知见,勤苦研寻,贪求宿命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

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知见,敷座说法。魔使是人,无端在说法处,得大宝珠。又化畜生,口衔宝珠,以及一切奇异物,听者得未曾有。这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,年老成魔。

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八)想阴成魔(贪取神通)因为心爱神通,种种变化,研究化元,贪取神力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神通,敷座说法。魔使人执火光,分散听者头上,长至数尺,无有热性焚烧。

又化水上行,如在平地,乃至越牖透垣,无有障碍。唯于刀兵,不得自在。

又要自说是佛,身穿白衣,受出家礼,毁谤禅律,痛骂徒众。这是天地大力山精、海精、风精、河精、土精、一切草木、积劫精魅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(九)想阴成魔(爱灭求空)因为心爱入灭,研究化性,贪求深空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

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虚空,敷座说法。魔在众内,忽成虚空,众无所见。后来还从虚空,突然而出,真是存没自在。乃至毁谤佛律,轻慢出家。

口中常说:无有因果,死后永灭。这是日月薄蚀精气、金玉芝草、麟凤龟鹤,年老成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

(十)想阴成魔(贪求长寿)因为心爱长寿,辛苦研几,贪求永岁,弃分段生,顿希变易,细相常住的时候,忽然天魔得便,飞精附人口说经法。而人不知是魔,亦说:自得无上涅盘,来至行人求长生,敷座说法。魔说他方往返无碍,经过万里一时再来,并取诸物。乃至口中常说十方众生世界,都是我生。

这是住世自在天魔。若有爱执的心,就被恼乱。

这样十种想阴魔现的境界,都因想阴用心交战,互为胜负的原故。所以一切众生昏迷无知,如遇想阴种种的境界,说是登圣。

乃真大妄语的过成,必定堕落无间地狱的。(一)行阴成魔(二无因论)因为于圆元中,起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二种无因论。所谓一者是人见本无因,就是乘于眼根八百功德,见八万劫众生,死此在彼。如八万劫外,冥冥无见,便解一切众生八万劫来,无因自有。

二者是人见末无因,就是知人生人,知鸟生鸟。乌本来是黑,鹄从来是白。人天本来是竖,畜生从来是横。

又白不是洗成,黑不是染造。由此,八万劫无改移。

而我本来不见菩提,怎么还有菩提的事呢?当知一切物象,都是无因。这是第一外道、立无因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

(二)行阴成魔(四遍常论)因为于圆常中,起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四遍常论。所谓一者是人穷心境性无因,修习能知二万劫中,十方众生,都为循环,不曾散失。二者是人穷四大元,四性常住,修习能知四万劫中,十方众生,都为体恒,不曾散失。

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,心意识中本元由处,性常恒故,修习能知八万劫中,一切众生循环不失。四者是人既尽想元,生理更无流止运转,生灭想心永灭,理自成不生灭。这是第二外道、立圆常论。

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三)行阴成魔(四颠倒论)因为于自他中,起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四颠倒见。所谓一者是人观妙明心,遍十方界,湛然以为究竟神我。一切众生,于我心中,自生自死。

二者是人不观其心,遍观十方恒沙国土,见劫坏处。三者是人别观我心,精细微密,如同微尘,流转十方性无移改,能使此身即生即灭。

四者是人知想阴尽,见行阴流。这是第三外道、一分常论。

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四)行阴成魔(四有边论)因为于分位中,起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四有边论。所谓一者是人心计生元,流用不息。

二者是人观八万劫,就见众生。八万劫前,寂无闻见。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,彼一切人,现我知中,我曾不知彼的知性。

四者是人穷行阴空,以其所见,心路筹度。一切众生,一身半生半灭。

这是第四外道、立有边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

(五)行阴成魔(四不死论)因为于知见中,生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。所谓一者是人观变化元,用心别见。有求法人,来问其义。

答说:我今亦生亦灭,亦有亦无,亦增亦减。于一切时,都乱其语。二者是人谛观其心,互互无处,因无得证。有人来问,唯答一字。

三者是人谛观其心,各各有处,因有得证。有人来问,唯答一字。四者是人有无俱见,有人来问,答说:亦有即是亦无。这是第五外道、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。

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六)行阴成魔(死后有相论)因为于无尽流,生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死后有相,发心颠倒。或自固身,说色是我。

或见我圆,含遍国土,说我有色。这是第六外道、立五阴中死后有相,心颠倒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

(七)行阴成魔(死后无相论)因为于先除灭,色受想中,生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死后无相,发心颠倒,见其色灭,形无所因。观其想灭,心无所系,知其受灭,无复连缀。阴性消散,纵有生理而无受想,与草木同。

此质现前,犹不可得。这是第七外道、立五阴中死后无相,心颠倒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八)行阴成魔(死后俱非论)因为于行存中,兼受想灭,双计有无,自体相破的时候,忽然堕入死后俱非,起颠倒论。

色受想中,见有非有,行迁流内,观无不无。这是第八外道、立    五阴中,死后俱非,心颠倒论。

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九)行阴成魔(七断灭论)因为于后后无,生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七断灭论。或计身灭,欲尽灭,苦尽灭,极乐灭,极舍灭。

这是第九外道、立五阴中,死后断灭,心颠倒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(十)行阴成魔(五涅盘论)因为于后后有,生计度的时候,忽然堕入五涅盘论。或以欲界为正转依,观见圆明生爱慕故。

或以初禅,性无忧故。或以二禅,心无苦故。或以三禅,极悦随故。或以四禅,苦乐二亡,不受轮回生灭性故。

这是第十外道、立五阴中,五现涅盘,心颠倒论。若有迷着的心,就成外道魔类。这样十种行阴魔现的境界,都因行阴用心交战,互为胜负的原故。

所以一切众生昏迷无知,如遇行阴种种的境界,说是登圣。乃真大妄语的过成,必定堕落无间地狱的。

(一)识阴成魔(因所因执、生外道种)因为若于所归,立真常因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因所因执。以外道所归冥谛,成为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
这是第一立所得心、生外道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(二)识阴成魔(能非能执、生大慢种)因为若于所归,览为自体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能非能执。

以外道现无边身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这是第二立能为心、生大慢天,我遍圆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

(三)识阴成魔(常非常执、生倒圆种)因为若于所归,流出身土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常非常执。以自在天外道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
这是第三立因依心、生倒圆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(四)识阴成魔(知无知执、生倒知种)因为若于所知,立遍圆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知无知执。

以外道执一切觉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这是第四计罔知心、生倒知种。

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(五)识阴成魔(生无生执、生颠化种)因为若于圆融,根互用中,四大常住时候,忽然堕入生无生执。以外道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
这是第五计着崇事,生颠化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(六)识阴成魔(归无归执、生断灭种)因为若于圆明,计明中虚,为所归依,生胜解时候,忽然堕入归无归执。

以外道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这是第六圆虚无心,生断灭种。

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(七)识阴成魔(贪非贪执、生妄延种)因为若于圆常,固身常住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贪非贪执。以外道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
这是第七执着命元、生妄延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

(八)识阴成魔(真无真执、生天魔种)因为观命互通,却留尘劳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真无真执。以外道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

这是第八发邪思因、生天魔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外道魔类。

(九)识阴成魔(定性声闻、生缠空种)因为于命明中,分别精麤,疏决真伪,生灭四谛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定性声闻。以上慢者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这是第九圆精应心、生缠空种。

若不反悟,永成上慢魔类。(十)识阴成魔(定性辟支、以不回心者、迷正知见)因为若于圆融清净觉明中,即立涅盘,生胜解的时候,忽然堕入定性辟支。

以不回心者,成其伴侣,迷佛菩提,亡失知见。这是第十圆觉沼心、生觉圆明,不化圆种。若不反悟,永成不回心者魔类。这样十种识阴魔现的境界,都因识阴用心交战,互为胜负的原故。

所以一切众生昏迷无知,如遇识阴种种的境界,自说:是满足无上菩提。乃真大妄语的过成,必定堕落无间地狱的。以上略明五十种阴魔所发的行相。

佛说一切众生,从无始以来,生死相续,都是因为不知常住真心,而产生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回。所以学佛者更要勤加研读楞严经,使您在修佛的道路上,看清魔的真面目,顺利的走上菩提之路,而学佛者更不能斥楞严经为伪经(因有一些学者说楞严经因文词太过优美,而不是佛说的,因这些学者没有实证经验,且看不懂,就下定论称之为伪经),希望十方大德勤修佛法,让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能代代相传,永流后世,使末后的众生能得闻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。

宣化上人:《楞严经》五十阴魔开示选读(2):五蕴就是五种阴气和邪气 阳光师姐按语:宣化上人是现代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得道高僧,古观音再来,生前已证得果位,是第一个将佛法传到西方之人,于1995年圆寂,之后还经常传奇般地应化人间,度化众生。编者对本文略有删节。

阴气做怪 因为有阴气,所以就着魔了;有阳气,这就是菩萨了。有人以“穿五层衣服”来比喻“五蕴”,这个比喻不太恰当。

因为《心经》上说: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如果像穿五层衣服似的,那五层衣服都剥下来,人就裸体了。所以果舟说:“这教人打妄想”,是真的。那么不破这五蕴,还有这五层衣服遮着,人没有打那么多妄想。

要是破了,裸体了,这怎么办呢?所以这比喻是有一点问题,难怪你说令你打妄想。那你说这怎么办?你对这有什么解释法没有?用五层衣服来比,这是一种有形的。而五蕴是没有形的,没有形和有形来比,这是不一样的。这五蕴只是一种阴气,这阴气也可以变成阳气,...... 就看你会不会用。

你若会用,在这修行上不被它所转,这个境界不是不好。你贪图神通,贪图好处、境界,这就被它所转了。所谓五阴,又叫五蕴。

五阴是五种阴气,因为有阴气,所以就着魔了;有阳气,这就是菩萨了。不过,要紧的就是不执着。不执着了,就是: 终日穿衣,未穿一缕纱; 终日吃饭,未吃一粒米。

“终日穿衣,未穿一缕纱”,不要执着穿没穿衣服。“终日吃饭,未吃一粒米”。真正用功的人,对这些都没有执着了。

不一定就像五层衣服这么脱光了,没有衣服穿,那怎么办呢?这只是一个很浅显的比喻,就恐怕你不明白,所以才这么样说。其实五阴根本就是一股气在那儿作怪,这气有邪气,有正气。邪气就是阴气,正气就是阳气。

你要是不会用它,就变成阴魔了;..... 在这个时候,就是要用这个“不思善、不思恶”,你也不要贪好境界,也不要怕坏境界。就是遇到这种境界,还若无其事似的,不生一种执着心。我知道果舟对这五层衣服,是不愿意脱,脱了就觉得很怕丑的,所以我今天提出来讲一讲。楞严经五十种阴魔 【转帖即为法布施,功德无量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